清代冶炼铸造古籍江南机器制造总局《冶金录》文献研究价值高

潍坊友人小健
1 个月前

清代冶炼铸造古籍江南机器制造总局《冶金录》文献研究价值高

作者:(美)阿发满 撰 (英)傅兰雅 口译 赵元益 笔述

版本:清同治江南机器制造局刊本

年代:清同治间

纸张:白纸

印刷:木刻

函册:2册完整全套

装祯:线装

尺寸:长29.6宽17.5厚1.9(厘米)

品相:原装原书,品相保存佳好,完整无缺,严定8品

钤印:藏章累累,流传有序,请书友自识

描述:

《冶金录》是中国历史上冶金学的开山之著作,在西学东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中国古代第一部冶金学研究专著,也是唯一一部,版本极佳,传世罕见,是书由江南制造总局雕版印刷,开本宏阔,官刻官印,用纸考究,精印精工,书中收清代画家赵宏绘冶金器物版画40幅,图绘精美,甚是稀见。鸦片战争打破统治者“天朝上国” 的美梦,改变了闭关锁国的局面,古老的中国不得不开始主动了解西方,此书是清末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历史见证,资料价值颇高,是书也是江南制造局最早刊刻的译书之一,时称“特译紧要之书”,是中国晚清时期西学东渐最早的书籍,版本极佳,存世罕见,识者宝之。

《冶金录》是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化学工业书籍,当时由西方传入我国,当时是一门很先进的学科,在西学东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金属材料的研发制造与加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,铸造技术在当今仍是金属加工的主要手段之一。此书首次系统的介绍了西方的近代铸铁知识,这些冶金技术知识在晚清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,研究铸造史,既能使我们了解古代铸造技术的发展历程,又有助于现代新技术的开发。是研究我国冶炼铸造技术和中西科学交流史的重要文献。

江南机器制造总局,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,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,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。江南机器制造局除了机械的制造之外,另附设有广方言馆、翻译馆以及工艺学堂,用以介绍西方知识,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,译书数种,其译书水准,被认为超过晚清数十年质量最高,对于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
傅兰雅,英国人,1839年8月6日生于英国肯特郡海斯(Hythe)小城;圣公会教徒,翻译家。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。清政府曾授予三品官衔和勋章。在洋务运动中,傅兰雅口译各种科学著作达113 种,他以传教士传教布道一样的热忱和献身精神,向中国人介绍、宣传科技知识,以至被传教士们称为“传科学之教的教士”,他把他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中国。他说:“半生心血,惟望中国多兴西法,推广格致,自自富。”在当时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输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,没有任何外国人比他做得更多,甚至也很少有中国人比他做得更多。

赵元益(1840-1902),著名中医学家、翻译家、藏书家。字静涵,号高斋。江苏昆山人。光绪年新阳县附贡生,20岁补博士弟子员,通晓中医,是当时著名的中医学家,清同治八年应邀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。清光绪十五年(1889年)曾作为医官,随从出使英、法、比、意4国使馆工作,归国后重返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。光绪二十三年与董康等人创立上海“译书公会”,同年与吴仲韬创立“医学善会”。喜好藏书,馆俸所入多用于藏书,成为近代上海著名藏书家之一,和儿子赵诒琛于江南制造总局之西,建藏书楼七楹,名曰“峭帆楼”。

点赞古籍碑帖250浏览评论分享 收藏举报
评论
暂无数据

暂无数据

客服